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李镇西每天的“五个一工程”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并且给教师推荐的130本书,包括古典,教育,人文,杂志类等。他说:“不读书就会失眠。读书总是伴随着思考,而思考总是让自己情不自禁地把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感受家长对孩子的殷殷期盼,考虑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工作的同时,加强学习,及时充电,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良好的开端。本学期,我校的读书活动依旧开展得如火如荼,书香教研组、书香班级,蜜蜂打卡、读书分享、思维导图绘画更是成了大家每日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上至校领导,下至各位教师、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共抗惰性,共同成长。接下来,就自己所读之书籍简要谈谈个人所获:
一、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我总是能在言语之间感触到雷夫老师对教育的钟爱。首先,教学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考试甚至是游戏,他都能不断地思索、实验、探求孩子们喜欢并且容易接受的方法。其次,对于这间教室中生活的孩子——来自移民家庭,成长环境并不好,他没有埋怨,没有训斥、没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宽容和等待,讨论和商量,以致这些孩子长大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在阅读中,我不停地思索着教育真正的意义之所在,教师究竟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观?记得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试想:瓦特、牛顿、爱迪生们如整天处于教鞭的威慑之下,他们的聪明才智怎样去发挥?又怎能发挥?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珍爱每一位学生,这个学期在私下与学生疏通心理占用了我不少的时间,偶尔会觉得自己像个“老大妈”,婆婆妈妈、絮絮叨叨的,偶尔又会感觉自己像个“大姐姐”,助人是种快乐。我班黄同学,学习成绩优异,可心思过于细腻,反应特别敏感,稍不称意,便惶惶度日,为此我用了很多种方法,可谓是软硬兼施吧,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他的想法,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告知他——将心比心,上周,他妈妈告诉我孩子现在有事都不再告诉她了,或许是他觉得老师更能理解他,更方便帮他解决问题吧!我是否该认为用心有成效了呢?
二、走进“聊”书的世界,和孩子共同成长
说起“聊书”,我们都很熟悉,可真正会聊的,却寥寥无几。教学中,我也时常希望跟孩子们一起创设聊书的氛围,可是到底该怎么聊?多番尝试,总觉聊得不尽兴,会说的还在说,沉默的依旧不吭声。究竟该如何让阅读真正实施起来呢?带着疑惑,带着希望,我翻开了蒋老师的《和孩子聊书吧》。
蒋老师的《和孩子聊书吧》一书紧扣“聊”字,分成七大章讲述如何跟孩子聊书。首先是由“聊”爱上书,接着进入“一次完整‘聊书’的流程”,再让我们了解“让孩子聊起来,是一门技术活儿”,接着,走进“聊书的阅读策略”以及“不同的书,不同的聊法”,最后带领读者进入“聊书的现场”,感受聊书的过程与方法。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具体详实的事例。透过一个个鲜明的案例,仿佛跟随蒋老师走进了一次次聊书的场景,从中感受到了聊书世界的精彩与丰富。
蒋老师把阅读指导定位在“聊”字上,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轻松、随意的氛围,让人感觉老师很在意、很尊重你的意见,就像我们平时的“聊天”一样。但是伴随着“聊”书的过程,蒋老师也是动了很多心思的。“聊书”不能总是聊老师的话题,而应该多聊孩子们的问题。最理想的读书会就是应该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讨论。聊书过程中鼓励学生“说来听听”,但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老师适时、切中要害地串场、点拨、引导,因而整个聊书过程井然有序,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其实整本书读下来,我能感受到了蒋老师在书中传递的最重要的信念就是——坚持。书中给我们展示了许多具体的,而且行之有效的案例。但我们在实践中肯定还会遇到许多难题,谨以此书共励大家努力前行。
学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的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