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七巧板课堂随笔
老师们,还记得去年九月份,我们一年级美术课堂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吗?没错,它叫七巧板!细细想来,它入住一年级课堂已8月有余。他同一年级学生相处地怎样呢?还习惯这里的环境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会常在课间休息时,来到我所教的班级里,一探究竟!不曾想,他与学生们早已熟络,玩得嗨着呢!在学生们的手中,他又开始炫技了:一会变做莲花开、一会摇身汽车来、忽而战斗机、忽而小帆船……
七巧啊,七巧!谢谢你!你知道吗?你的到来给学生们带来了多少乐趣,多少快乐吗?你令学生们留恋,令我们回味!
大家都知道,教师课堂示范作品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它可以有效的打开学生的思路,给予学生明确性的学习指导。因此在必要时,出示范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可能有些时候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都很“省事!”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完全从引导学生的“自醒”出发为前提,那效果又会如何呢?
这个学期,我对自己的七巧板教学流程做了“全身整形!”第一环节,以《小飞机》这课为例,第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自己在拼摆七巧板之前,先来设计一个飞机小稿。我提示学生可以是任意功能的飞机,比如商用机,军用机,直升机等等都可以。

你还别说,学生很当回事的设计起来。一会时间里,一件件作品的雏形就陆续出现了。有胖嘟嘟的直升机,有三排座椅超大机舱的豪华客机,也有用于维护和平的取名为7595号的战斗机……
接着我们进行了课堂第二环节,照着自己的设计稿,进行七巧拼摆。这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找找看可以用七巧板里的哪些图形来拼摆机身更形象呢?又可以用什么图形来表示机翼更适合呢?
学生们迅速开始试拼。看得出来,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安排并非是照单全收的,有的学生反应敏捷、迅速,而有的学生表现就不是很自信了。我深知他们需要适应和接受这样的慢慢“自醒”的过程!

即便如此,学生们的作业呈现,着实还是令人心头一热!自设自拼这套流程下来后,我们惊喜地发现,一个班级里竟然诞生了十几种,甚至更多造型的的七巧板小飞机。

想想看,我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是无论如何示范不出这么多的七巧板飞机造型的。你不得不叹服学生们的创造潜能是何其的强大和无限啊!学生们的潜能爆棚,有效地充实了课堂内容,提升了课堂效果,这样的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在随后的课时环节安排中,我又加入了以“我拼你接,拼拼看!”为主题的教学设计。
这个主题的构想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在教师给出已知部分的情况下,拼接出未知图形的拼摆小练习。以《小飞机》这课为例,我事先给出了3种已知选项,将它们设计在作业纸的左上方位置。学生将已知和未知根据自己的构想连接起来即可。
事先我提出拼摆要求:1、你的拼接要符合飞机的基本造型,不能叠加,造型不能太无厘头。2、七块图形必须全部用上,不能随意增减。3、如果在此情况下,造型还不理想,可以适当考虑添画部分,力求作品的完美呈现!



时间流过的同时,学生们的作品也陆续完成了,一架架小飞机从一张张作业纸上起飞了,飞出窗外,飞向蔚蓝色的天空,带着我对学生们的热盼和期望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
“想拥有一双透视的眼睛吗?想挑战一下你的形象思维吗?一年级美术课堂,我们等你!”
“透视连线”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已知轮廓线里找到未知几块图形所处的位置。我对学生进行了由简到繁的训练形式。学生可以用七巧板反复试拼,直到所拼为所形为止。接着参考自己的拼摆图形,用尺子和铅笔把图形逐一分解的分界线用虚线的形式,画出来!

这个最后的教学环节,是对之前几节课堂练习的总复习和回顾,想想看,如果没有之前的“自醒”设计小稿。没有“我拼你接”的练习辅助,“透视连线”的环节是无从下手的。
以上的各个环节归于一点,就是不断强化,再强化学生对七巧板图形的认知和了解,孩子们通过观察,通过拼摆,他们的大脑会随着练习的逐层推进,渐渐存储出很多种七巧板造型出来。而且这些造型大部分是学生们“自我研发出来的!”这是最为难得和可贵的!
当学生们下一次再观察一种事物时,可以运用一双透视的眼睛,以最快的速度将其分解,大脑提示事物的哪一部分可以用哪些图形来表示,会提示哪块图形拼摆最合适。
这样一来,七巧板拼摆已经不仅仅是“依葫芦画瓢”的初级阶段练习,拼摆学习渐渐升级为 “自醒”、“自创”式的拼摆行为了。
这些七巧板教学方法摸索的思想火花,我自嘲火花的微弱和渺小。但是我又惊喜于它在众多学生小手的推动下,在美术课堂所绽放的耀眼光芒!不可小觑!
是啊,探索的光芒,犹如小小的平凡苔花,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不停止摸索。虽无牡丹开放时妖娆艳丽,但是也不乏有“风光这边独好”的魄力和自信!我相信我们的七巧板教学,定会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七彩明远之路!
在美术课上教授七巧板的内容,算是一个横向课程整合。美术的想象力和七巧板的思维结合在一起,会成就一个什么样的思维空间和艺术天地,其实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完整而充实的结论,在老师们精心的策划和不断教研调整的过程中,课堂成就了梦想,学生成就了老师。正如文章题目所言,再小的梦想也有成真的那一刻,老师的成长一定会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