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需要没完没了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课标中也曾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那么阅读教学该怎样进行呢?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我今天要说的是“以文带文,增加课堂的阅读量。”
实践告诉我们,学好语文不能只凭几本语文教材,而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的阅读,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陶冶自己的情操。
课外阅读课内上,以文带文,从单篇文本的阅读发展到多篇文本,甚至整本书的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宽度。
如何进行“以文带文”呢?议题是关键,没有合适的议题,就没有高效的群文阅读。教师要分析教材文本的有利因素,选择合适的议题,组合文本。
1、立足主题
“童年记忆”中《冬阳童年骆驼队》《唯一的听众》这一一单元讲述的都是纯真美丽的故事。为了唤起学生对童年的记忆,可引入以下文章《祖父的园子》《陀螺》《纯真的心》。
2、立足体裁
文本类型多样,但在以主题为单元编排形式下难以凸显出文本特点,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有强烈的文本意识,将体裁相同的文本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思路等。
教师可将课内文章《为人民服务》、《真理诞生在100个问号之后》与课外文章《谈礼貌》组成群文,以走进议论文为主题开展专题性教学,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议论文的特点。
3、立足作者
学习一篇文章, 还不足以探究作者的表达特点、写作风格、情感倾向 。对此教师可以把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章组合在一起。
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教师可以把《白蝴蝶》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新美南吉简洁深刻的表达方式。
总之“以文带文”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加快乐。
评 语
一篇文章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文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意、观点和立场。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的观点。文章中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是透彻的,对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关系的理解是正确的,对于“以文带文”的理解也是可圈可点的。尤其“课外阅读课内上”的立场是值得大力提倡和发扬的,因为它站在语文课改的至高点上,这面旗帜终将会引领阅读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乘长风,破万里浪。期待作者用实际行动,捍卫这篇文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