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的推动下,当下的语文阅读课堂承载的东西日益增多,教学的形式日渐丰富,课堂自然也越来越“热闹”。“满堂灌”淘汰出局,“一言堂”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满堂的琅琅书声”“满堂的小组合作”……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这种“热闹”的背后,阅读似乎失去了本真,走上了另一条浮华之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热闹的背后,是虚假的繁荣
1、课件翩翩,只是乱花迷眼。
现在有很多教师患上了“课件依赖症”,好多教师如果离开了PPT,就不会上课了。在备课之时,总是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课件制作,而忽略了对教材的研读、对学情的分析。他们认为上课如果不用多媒体课件就是观念落后,就是教学技能不先进。
尤其是上公开课,教师更是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有的甚至“独自一个人制作到天亮”。在课堂上,教师忙得不亦乐平,一会儿呈现一组组图片,一会儿播放一段段音乐,一会儿进入“快乐王国”,一会儿开始“智力闯关”……
学生被眼花缭乱的屏幕所吸引,显得兴趣盎然。但是课后问学生对于这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大多会说:“音乐很好听,画面很漂亮,游戏很好玩。”像这样滥用多媒体课件的课堂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它不仅淡化了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而且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追问连连,只为避免冷场。
还有一些教师患上了“安静恐惧症”,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害怕课堂出现“冷场”。认为课堂“冷场”就是自己的教学组织有问题,未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怀疑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往往个问题提出之后,没等学生思考,就想着学生有精彩的回答;如果学生暂时沉默教师就连珠炮似的给出一连串的提示。殊不知“追问连连”,只是用教师的语言干扰甚至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即使作出了精彩的回答,也不是他们思维的成果。
3、小组合作,只见多人“合坐”。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什式,被很多教师视作学生“探究性”学习法宝。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进行“合作学习”。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交头接耳,各抒己见,看上去很像那么回事。
但是很多合作学习的受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学习状态,有的还没想好自己的看法,有的还未轮到在小组中交流,有的只是当了一回优秀的听众和陪衬,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
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而是仲裁。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种缺乏平等沟通、思维碰撞的“多人合坐”形式,久而久之,不但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反而会禁锢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静静地等待,是最好的姿态
1、静静地等待,给思考留一片天空。
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语文学习。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上届六年级,我在网上听了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执教的《与象共舞》。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上这一课时,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自己班里亲自演绎一番,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了大师的教学设计之后,我拿着“令人心动”的教案,想象着那“人人激动”的课堂,还没有上课就开始有些飘飘然了。可教学效果并不那么让人满意课堂上学生听得认真,思维并不那么活跃;有人发言,但缺少有创意的生成;目标达成,但课堂不那么精彩!
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问题、都是亲限见证过的精彩,为什么到了自己课堂上就变得”不温不火”了呢?是教学设计的问题吗?是学生的问题吗?好像都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课堂失去了的精彩呢?
课后反思,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上课的时侯太着急了,一个问题刚提出,就着急找学生回答,有的问题连我都没有反应过来,学生怎么来得及思考?学生思考得不深,当然就不可能积极参与,也不可能会有出彩的回答了。很多时候,只要稍微等一等,课堂就应该精彩了。”我茅塞顿开!
知识是由学生自己获得的,别人是不能代替的,也是无法代替的。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实现现有问题与原有经验的联结,完成新知识的主动构建,从而发展思维能力。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不要着急,也许只须一会儿,学生就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2、静声地等待,给想象插一对翅膀。
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默读,因为默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默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的思维插上自由飞翔的翅牓,从而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如人教版四(下)《全神贯注》中有这样一小段话: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上课时,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到省略号主要有两大用途:一是表示省略,常用于引文的省略或列举事物的省略。二是表示断断续续,常用于话语间。接着跟学生一起确定此处的省略号是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然后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大雕塑家罗丹说话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呢?赶快从书上找答案吧!
学生在反复默读这段话后,有的说:“罗丹说话断断续续,是因为他一边在观察,一边在思考,一边又在自言自语,好像自己在眼自己讨论修改意见似的。”有的说:“省略号就表示,罗丹发现自己的作品还有不足之处,所以就停下来了。”有的说:“我从省略号看出,罗丹通过反复观察又发现自己作品的肩上、脸上还有缺点,又开始不停地修改。”有的说:“我觉得省略了罗丹不停地修改自己作品的过程。”罗丹修改作品的过程,在文章中看似“空白”,但通过对这一段话的默读、想象,将他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对罗丹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静静地默读能让学生聚焦文本,静静地等待能为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很难相信在“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喧闹语境下,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的真味。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在静静的默读中走近文本,在静静的默读中合理想象,在静静的默读中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3、静静地等待,给情感融一曲共鸣。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是学生在潜心思考之后突然有了新的理解,有了新的发现。若想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与文本的对话中、与教师的合作中,有所启发、有所领悟,就需要给学生一个安静的空间,静静地等待,给情感融一曲共鸣。
如人教版六(下)《凡卡》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在引导学生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时,学生大多从“发发慈悲”“再也受不住了”“带我离开这儿吧”等处谈了自己的看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可是学生总是读不出凡卡当时悲伤绝望的心情。于是,请学生反复读这段话,特别反复读读这段话中的标点符号,看看从中能体会到凡卡怎样的情。
学生在反复朗读这段话后,有的说:“老师,我从两列处省路号中仿佛看到了凡卡流下的泪水。第一处是因为凡卡十分想回到自己的村子而流下泪水,可见他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第二处是因为凡卡害怕爷爷不把他带走而流下泪水,可见他的学徒生活十分痛苦,甚至连死的念头也有了。”还有的说到“我从三个感叹号读出了凡卡迫切想要离开的心情,车一次又一次地呼唤,就怕爷爷听不到,就怕爷爷不答应。可以想象,他的内心该有多痛苦啊!”再次引导学生读段落,效果非常好,文本的情感已经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了。
课堂气氛的“静”不是思维的静止,而是凝神静气下思想的涌动。如果在特定的文本语境中,能敏锐地抓住语言甚至符号进行品味、咀嚼,适时地让学生静地读,细细地品,文字就会变成鲜活的情感,情感就会在静静的感悟中得到升华,最终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
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的对比中谈道: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学生学得少,却悟得多。这就是中国教育不出诺贝尔获得者的原因之一。纵观我们的课堂,学生总是被塞得满满的,哪有时间悟出自己的东西?要学生悟,就要给他们一些思考的余地和能够自已控制的时间。让我们期待在这“静静地等待”中,学生会有“柳暗花明”“茅塞顿开”“灵机一动”……收获出人意料的精彩。
评 语
为文之所贵,贵在字里行间闪烁着思辨的光芒;为师之可贵,贵在日夜忙碌后坚守着最初的梦想;学习之可贵,贵在连篇累牍间闪耀着思想的光华。此文甚好,读后甚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