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糠见米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四论教师减负
不可否认,老师们的“低效勤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各种不切实际的培训和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今天来说一说这个话题。
长期以来,一线教师们最愿意接受的培训和学习,是“吹糠见米”式的培训。因为这样的培训“接地气”、“实用性强”、“马上可以借鉴使用”。但是你只要是一个爱学习、经常参加培训的老师,稍微回顾总结一下,你就会发现,那些当时让你“激动不已”的“先进经验”,到最后,都没有能够在自己的班级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是仅仅归咎于老师们的“落实有问题”,显然也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那些我们大家看起来“可以直接用”的“接地气”的所谓经验,可能也就是在讲课的人那里能行得通,这前提是讲课的人没有人为迎合听众、牵强附会时代潮流、没有添盐加醋故意美化自己的所谓“经验”。
这让我想到了小学课本上的一个故事《晏子使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专家教授们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所处的环境、面对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以及教育教学条件,一旦这些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那么他的经验就从“橘”变成“枳”了。所以光靠热情和一时的冲动,是根本不可能被推广落实的。这些越是“吹糠见米”式的培训,越缺少严格的论证和理论总结,可是一旦有理论高度了,老师们就觉得不是“实用”的经验了。我们的一线教师,可能本能地抵触甚至反对“理论”,认为那是学者教授自己的事情。
老师们越是热衷于这种“吹糠见米”式的培训学习,可能会更糟糕。最根本的原因是,这种“吹糠见米”式的培训,实际上并没有启迪思考的功效。打个不是很妥当的例子开说,就像垃圾食品,通过刺激味蕾激起食欲,却没有丝毫营养,还会严重破坏人们对正常食物的食欲。“吹糠见米”式的培训就是这样阉割了一线老师正常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的。
再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培训,也是一种以传递经验为主要特征的培训学习,不过这种经验的借鉴价值可能更差一些,经不起理论考证,也经不起实践检验,但是一线老师也并不反对,原因就在于迎合了或者进一步纵容了一线教师理论知识普遍欠缺的缺点。
比如我曾经参加过一场培训,主题是关于如何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的。讲课的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分析,给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甚至还有所谓的“锦囊妙计”。言之凿凿、信誓旦旦,声称只要学校和老师在家长面前有足够的耐心和诚意,没有感化不了的家长,也没有沟通不好的学生。暂且不说这些意见和建议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至少有一个明显的破绽,就是他对家长群体的分析,是严重的“以偏概全”的,而且肤浅得很。他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家长对学校的苛求究竟是源于自己的不负责任还是无理取闹,就下结论说,所有的家长都是因为在权衡了各种利弊以后,情非得已才去找学校找老师的,至少他下的这个结论并不具备一般性。所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所谓“锦囊妙计”就有明显的“先天不足”的缺憾。
可是为什么老师们还觉得讲的不错呢?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更加复杂,有讲座者本人的“忽悠”水平在起作用,也有所谓的“演讲策略”甚至“心里战术”在起作用,但是归根结底,是因为抓住了老师们在家校沟通方面的“无助”以至于“病急乱投医”、“慌不择路”的心态,并且暗合了老师们不善于思考和明辨是非能力比较弱的缺点。
在这样的不解决实质问题、根本问题和长远问题的所谓培训和学习的干扰下,老师们也就很自然地“被”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当中。今天听这个一套,明天听那个一套,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感觉好像都很有道理,感觉好像哪个都很厉害,于是就甘愿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老师们的这些“莫须有”的负担,也就来了。这纯粹是“折腾”出来的“负担”。
总之,真正要减轻老师的负担,必须从改变老师的思维习惯着手,从培养老师们及时总结和勤于思考的思维品质入手。所谓“扶贫先扶智”,我们老师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帮助老师们掌握思考、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理念、知识、经验的传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减轻老师负担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