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时间总结和思考,却对低效勤奋乐此不疲
——三论教师减负
前两天参加一次教研,和老师们聊起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每当提到这个问题,老师们总有千般委屈万般无奈,抱怨、控诉、委屈之声不绝于耳,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势。
而每当此时,我都只能苦笑。从我的内心里面来讲,我总觉得“待优生”的问题其实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因为你只要有比较,就一定有“伤害”——总有人会落入“待优生”的窠臼里面去。即使你的班级里没有这个让你抓心挠肝的“李小明”,也一定有一个被你认为是“奇葩中的奇葩”的“王小明”。而且,我们对这些“小明们”所能做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件,我经常用《礼记•学记》里面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意思: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善救失,也就是通过发现并且培养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来影响和带动孩子朝着自己擅长的方面发展,从而帮助他补救不足。可是我们的老师,很容易犯一个毛病:盯着孩子的缺点进行补救,到头来,恐怕只能是“两败俱伤”,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一旦师生关系遭到破坏,老师在学生甚至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就遭到质疑和挑战,从此以后,可能所有的教育手段、补救措施都是无效和苍白的。所以我的立场,其实可以归结到一句话:保护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帮助“待优生”的根本方法,除此之外,几乎别无良策。
而事实是,老师们总是抱着“为你好”、“对你负责”、“希望你更好”的初心,伤害着师生关系、违背者教育原理、破坏着师生感情、消耗着自己的耐心、一次次挑战自己和学生的底线。用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儿说,叫做“互相伤害”,更可悲的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很难走出这种“互相伤害”的境地,甚至不惜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真是苦口婆心、乐此不疲,总是抱着那么一丝渺茫的希望,花费百倍万倍的精力。我把这种“消耗”也叫做低效勤奋。
其实跳出这个消耗战来看,老师们最应该做却最没有用心去做的,只有两件事情,一个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这些孩子,“分层分类”去要求不同的孩子,才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真正内涵。另一个是没有及时总结和思考,孩子成为“待优生”的根本原因,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回到这次教研会上来。一位老师抱怨他们班的那个“小明”,之所以沦为“待优生”,是因为家里没有人管孩子,孩子从小被“放养”,行为习惯很糟糕,上课小动作非常多,从来不主动读书和学习。这已经够糟糕了,再加上经常在教室里面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甚至动手动脚。老师对这样的学生感到头疼甚至伤心,都是无可厚非的,你把原因归结到家庭环境上去,也不无道理,关键问题是,这个家庭环境的问题,能改变吗?很显然,不能。那么既然不能,你找的这个原因可能就是一个借口,因为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意义。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要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经过我们在一起分析,最终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由于家庭原因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规则意识,才导致孩子在行为上有这些明显不协调的表象。
那怎么能给孩子安全感呢?安全感是来自于对周围人的信任,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导他身边的同学主动去关心他、和他协作学习,这当然是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的。至于这个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老师如果能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并且用心培养、放大,然后给予一定的机会,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当然,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老师足够的用心,但总比一味埋怨家庭和父母,要有效得多。否则的话,这个孩子可能永远都要被贴上“待优生”的标签,并且可能会越来越差。
得出这个结论以后,老师表示可以试一试,并且愿来一肚子的苦水,也倒得差不多了。而这,其实就是总结和思考的结果。
我趁热打铁,给老师们分享了我自己的一个切身体会。我小时候经常在节假日帮村里邻居盖房子,土工小活儿都干过。和泥的时候,会把土堆中间挖个坑,往里面放水。用着用着就容易漏水。有经验的人会迅速找到漏水的口子,一铁锹下去就堵住了,而我,只能看到池子外面哪里流水,一锨一锨的土扔进去,总是刚堵住这个,旁边又漏了,甚至一锨土下去,把人家的口子弄得越大了。你看,不观察、不思考、不总结,往往不仅仅是白忙活,更多的是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糕。
其实,我非常理解我们的一线教师,他们几乎用了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在班里那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身上,他们在这件事情上面的辛苦和执着,绝对不输于希腊神话里那个被众神惩罚把巨石滚上山的西西弗斯——只要有一点点希望,他们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可是这也正好就是一线教师们的悲哀之处,在不知不觉和满腔热忱中,陷入了“低效勤奋”的泥沼而不可自拔。
减负,是要辩证来看的,通过提高工作效率、课堂效率来减负,应该是最靠谱的一种选择。这就需要老师们有足够的智慧,进行透彻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必要但是不充分条件。而要做到“透彻地分析学生”,及时总结和善于思考的优秀思维品质,是不可或缺的。也只有这样,一线老师们的辛苦,才能更有价值,才能真正走出“低效勤奋”和“出力不讨好”的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