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 寓教于乐
——《认识图形》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应该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形象思维占据绝对优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最大的体会莫过于动手操作,实际体验。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上一册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中,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去体验,去感悟。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利用自己准备的学具(平面图形),按照老师所提出的要求,对图形进行了分类。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做到了分类标准明确,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让学生去“摸一摸”、“找一找”,再加上多媒体的演示,学生直观的感受了“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这是一个比较开放性的活动。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除了让学生通过眼睛去发现,去寻找,更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寓教于乐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就是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完成的,学生在开心的状态中就掌握了数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