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把“成长,是人生唯一的话题”这句话从榆次带回来,在新学年全体教师会上作为我们的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驱动器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其实是自己的成长。因为没有自己的“身先士卒”,这句话迟早变成一句空话、笑话。
.jpg)
经过一个学期的酝酿,在权衡了各方面的工作和学习实际以后,我在学期末,向老师们公开宣布:以后周例会上不讲话了,我要用演讲的方式代替传统的讲话。
做出这样的决定,第一考虑是出于工作的实际需要,因为一个人在上面讲话,下面听的人很难用心聆听,这是全中国的普遍问题。况且我们现在一直在追求“讨论式”、“圆桌式”、“马蹄式”、“问题解决型”、“焦点分析型”的开会形式,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更是大张旗鼓地反对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提倡老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不能像以前一样霸占课堂。那么我们的周例会,作出必要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做出这样的决定,第二考虑是改变,要求老师们要改变,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行动依赖、思维懒惰、低效勤奋的工作状态,我自己必须有实质性的改变,才能真正激发活力、率先垂范,这是群众眼睛里最期盼的事情——虽然你改变了别人未必会跟着改变,但是你若是不改变,别人是不可能主动改变的。
.jpg)
但是真正用演讲代替讲话,是这个学期过了期中以后的事情,也就是从我提出“成长,是人生唯一的话题”之后的一个半学期以后,才“扭扭捏捏”地兑现了。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只是因为,总想着要把最成熟的、最完美的呈现出来,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可是真正和老师们见面以后的第一场所谓的“演讲”,其实就是自己一个半学期以前的水平。也就是说,这一个半学期的焦虑、忐忑、紧张,包括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否定,几乎都是没有什么用的。说到底,不敢面对真实,就没有办法真正成长。
直到昨天晚上,我把自己的第一次很不成熟的所谓演讲呈现出来的时候,一方面更加沮丧——太失望了,另一方面如释重负——终于迈出了这一步。但是这两种感觉没有持续多久,我的思路忽然豁然开朗了。演讲内容切合工作实际但是一定要高于实际,追求翻转、启发思考、语言干练、逻辑性要强,配以精心准备的课件,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这一次以“改变”为主题的演讲虽然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演讲,但是至少,要表达的目的达到了,而且比直接讲话的效果,还是要好一点的。下一次可以继续“倾听”、“爱国”、“读书”、“师生关系”、“职业幸福”、“成长”等等这些话题。如果在演讲技巧方面信息不足,其实可以继续向熊浩学习啊,哪怕是模仿、移植、迁移、借鉴,都是可以的。只要坚持下去不放弃,终归有一天会达到初衷的。
.jpg)
我想到了之前,一直说要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拿出去,请老师们指点,但是因为害怕别人笑话,自己也不敢面对自己“不堪”的书写水平,这个意愿,便搁置了许多年;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朗诵等等。与之相反的,我自己之所以对自己的文章比较有信心,是因为在上师范的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不仅把自己的文章向老师请教,还给别人的文章点评,才有了今天的一点儿信心。
两相对照,我就更加坚信这样的一个观点,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就没有办法真正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