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我们四年级四个班进行了成语大赛的终极对决赛。在比赛中,每位学生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我真为孩子们的优秀表现而感到骄傲。
这次比赛共分为四个环节,不仅赛出了孩子们的知识储备量,更是一个互相切磋、学习的舞台!作为教师的我,对于这场比赛也有些许自己的想法:
一、多积累
荀子在《劝学》中就道破了积累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成语大赛中,“成语接龙”和“成语飞花令”两个环节,就真正考查了孩子们的成语积累量。而积累更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才逐渐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细细回想一下,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哪个不是在自己长期的日积月累下,才创作出了不朽的巨著呢?
那么,孩子们究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呢?我认为,除了语文课堂这片“主阵地”以外,也要充分利用好课外书这片“桃花源”,还可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发现并积累能运用的无限精彩的知识。正如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说的:“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总之,厚积,才能薄发!
二、多动手
“多动手”指的是在读书、学习过程中,遇到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一定要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多查字典。查字典,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是得心应手的事,千万不能养成一知半解、囫囵吞枣的坏习惯。比如,在“玩转成语”环节,我班一个孩子因不理解词语意思,在看语境猜成语环节,就出现回答错误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自己多动手查字典,理解透彻了,才能避免。
三、多运用
大脑就像知识的宝库,可以储存很多知识。在比赛中,可以看出孩子能看懂题,也知道往哪个方向答,但最终却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这就反应出来平时用得不多,仅仅是模模糊糊知道词语的意思罢了。我决定,以后课堂上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除了让孩子查清楚意思外,再让孩子多用这些词语造句,并鼓励他们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样就会避免一些鱼目混珠的现象发生了!
知识重在不断地积累、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一次比赛,也是一次成长,我相信孩子们通过这次比赛,已发现自己的不足,一定会从自己的短板处努力,终究成就更优秀的自己!为孩子们点赞,为孩子们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