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赛讲圆满结束,从本次赛课中,我看到了老师的成长,在明远这浓郁的学习氛围中,看到了我们老师正如这和谐的春天里那美丽的花儿一样,在春风中绽放。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对本次赛讲课的看法:
一、教态自然
三位老师都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亲切委婉的点拨,流畅自然的讲解。整节课自信满满,我想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目标定位准确
董纹毓老师执教的《白杨》和杜海霞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目标定位都是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但因学段的不同,两位老师的重难点设置也不同。
董老师执教五年级的课,所以董老师把目标定为: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试着运用。基于此目标,董老师课上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借物喻人的写法。试着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是借物喻人,即借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精神品质,然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可以用来借物喻人的“物”。最后试着在一篇范文中来体会借物喻人。
而杜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六年级的学生对借物喻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杜老师把此课的目标定为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并试着写一写。“桃花心木”这课比《白杨》一课在写法上更有深度。《白杨》一课只是借白杨不屈不挠、不畏艰苦来象征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即以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品质。而《桃花心木》则是借树的成长来比喻人的成长,比《白杨》一课更有深度。于是杜老师把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定为重点,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悟读中思,最后让孩子写。
三位老师课堂目标不多,就一或两个,并且做到一课一得,下课后孩子能把本课的目标完成,孩子收获满满。
三、课堂流程清晰
三节课都体现了语言学习的规律,认识——实践——迁移应用,如韩老师的《中彩那天》目标定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先让孩子认识什么是含义深刻的语句,让学生自己找,自己总结,试着让学生在另一篇课文中找含义深刻的语句,汇报,总结方法。最后再选一篇文章让学生找,理解,汇报。整堂课层层深入,难度逐渐加大,各个阶层的学生能力均有所提高。
语文素养的体现和培育,一方面要立足教材,另一方面也要拓展资源,课内课外相结合,互相影响,共同合作。这就要求老师自身要有丰厚的文学底蕴、博大的语文情怀、扎实的语文功底。从这三节课中,我看到了明远语文课改的方向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