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教育叫做
“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北京十一学校参观学习收获体会

2018年3月26至3月30日,在盐湖区教科局和教师进修校的精心组织下,在盐湖区丁廷轩副区长和教育局杜尚卫局长的亲自带领下,我和盐湖区的三十余名校长来到了仰慕已久的北京十一学校,近距离地接触了这所被誉为基础教育改革方向标的学校。一周的参观和学习结束了,可以说是收获满满,有一些是之前一直在想,但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的,现在学到了人家的做法;有一些是之前也在做,却做得不是很理想很到位的,现在找到了问题和症结所在;有一些是之前就没有想到的,现在看到人家做到了。现将此行学习的收获分别从教育教学理念、学校管理、课程架构、学生活动四个方面做一简单梳理和总结,以期对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长远的帮助和影响。但是不管怎么去梳理和总结,总难免有很多的纰漏,这还有待于在落实中思考,在思考中借鉴,在借鉴中进一步深入学习。
十一学校有自己完备的行动纲要,这是学校文化的根,也是学校管理的“根本依据”和学校发展的大方向。在《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不仅确定了学校的发展战略、培养目标、组织管理,还指明了学生和老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师生关系的极度重要性。与此同时,类似“课程是学校的产品,学生是课程的消费者”、“管理要先人后事,防止路径依赖”、“评价的重要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进步”等等理念,也都在彰显着十一学校坚定而执着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中。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感觉到这些熠熠生辉的观点和理念,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更是体现在十一人的言行中、流淌在十一师生的血液里,传承在十一学校的文化里。
临行前,我为自己准备了一个问题,在学校的管理中,究竟应该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的位置,还是把老师的成长放在第一的位置,这个貌似并不矛盾的问题,其实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通过一周的学习和走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认知。学校的发展,要靠学生的口碑来传承,但是学生的口碑最终来自于教师的工作;学校的发展要以培养教师队伍为首要任务,但是没有体现在学生的快乐成长中,培养教师队伍的工作就是无效的。李希贵校长说,当学校把老师放在第一的位置上的时候,老师才有可能把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换句话来说,学生第一的位置必须要通过老师才能体现出来,学校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学校也只能把老师放在第一位,从而谋求教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定位,学校才专门成立了教育家书院和学生自主管理学院,为老师和学生的自觉自愿自主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定位,希贵校长说,学校的正副校长和中层干部都是为教师的成长服务的。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定位,十一学校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学校就是学生犯错的地方。对于这个问题,李希贵校长有两本专著,分别是《学生第一》和《学生第二》,我会继续深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实践,十一学校的管理已经实现了“扁平化”。一般的管理是校长管理副校长,副校长管理教导处、德育处、后勤管理处、团委、少先队等等,然后这些职能处室再向下管理各个年级,各个年级再管理本年级内的班主任,这样的一个“金字塔”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反应迅速,缺点是学校大小事务都要校长一人决策,效率不高。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是目前普遍认同的一种管理模式,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又有很大难度。在十一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老师是平起平坐的,都向校长负责,李希贵校长说,当这些职能处室的人没有权利召集老师们开会的时候,老师们才能真正把心思用在教育教学上。

扁平化的管理只是平衡矛盾和解决工作低效的举措之一,另一个重要的管理改革在于“双向聘任”制度。毋庸置疑,一旦有了“能上能下的内部职级”制度,再配合上“双向聘任”的措施,每一个团队和每一个个人,就都是在十一学校价值观的引领下,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而工作,而不是为校长工作,因为双向聘任才是真正有效的评价,能上能下的内部职级制度有效避免了论资排辈的弊端,这样,就把发动机装在了每一节车厢,而不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模式。

众所周知,十一学校是没有行政班的,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初高中的全部学生都是走班制,这样的改革在全国是独一份的,也是十一学校最大的特色。所谓的没有行政班,就是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学生不是按照几年级几班来分班的,也就不存在班主任一说。而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班。比如说数学,是分层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和将来发展的需要,学校有数学一到数学四四个不同层次和难度的课程,由学生自愿选择。而语文之类的文科课程则是分类的,学生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这里面也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的区别,这种“一千个学生一千张课表”的模式是和西方国家的模式几乎一样,也和将来孩子们上本科和研究生的模式很相近。我在上本科的时候,经历了自己选择选修课的模式,在读研究生期间,完全是自己选课,只要修够学分就行。这样的一种模式,对学生而言是很开放、也很自主的。
这样做,最需要的条件是课程架构和具体课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师资做后盾。十一学校初高中总共有四千七百多学生,老师有将近五百名,师生比超过了一比十,每个学科班的学生数量不超过二十四个。但是这种理念对我们的启示也是很多的。退而求其次,我们做不到这么大的师生比,我们开不了这么多的课程,但是这是实施“因材施教”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向和有效措施。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要走这一条必由之路的。我们应该进一步强调老师不断加强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关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尊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心,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我们做不到私人订制,但是应该在对学生的“分层分类”方面下功夫。只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才可能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可能有好的教学成绩。——希贵校长说,教育学,就是关系学。
在北京十一学校,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活动特别多,这些活动不是老师自愿组织的,就是学生社团组织的。之前我们说,活动是培养人才的沃土,多一次活动,就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这些理念真正落实起来总是有难度,难就难在总是站在学校的角度,来组织活动。在北京十一学校,很少看到以学校的名义组织的活动,而是职能处室提供方便,老师和学生以展示和提升自我为目标,自觉自愿地组织活动,参与的老师和学生,也就没有什么压力了,活动组织起来就不太难了。

在亦庄实验小学,“英语词汇达人”、“成语达人”、“阅读达人”、“识字达人”、“素养达人”、“运动达人”、“口算达人”的宣传海报比比皆是,“小而活”的活动最容易常态化,也最容易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把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放大,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成就感和自己的优势,就是这些活动的目的。“我为乐器狂”、“亦小好声音”、“校园吉尼斯”、“创作艺术秀”、“数学项目课程”、“相约小剧场”等活动则是为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素养、培养学习的兴趣,乃至于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服务的。
通过这五天的学习,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课程架构、活动组织四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受益,对于我们来说,要从哪里着手来吸取十一学校的经验,是一个更大的课题。
1、就办学理念而言,我们需要的是整理我们办学八年多以来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理念,作为我们自己的“行动纲要”。不光是北京十一学校有自己的行动纲要,郝少林的“北京新学道”全国各地办了九所学校,也有自己的“行动纲要”。从学校发展战略愿景到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培养目标,从管理体制(不仅仅是管理制度)到师生定位,从办学理念到价值判断标准,作为学校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从而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学校的规范化发展。
2、就管理体制而言,我们需要做的是怎么样能够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和服务型”的领导班子,这个话题已经提出来一年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明显。只有领导班子的素质提升了、执行力增强了、工作观念转变了,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高效运转,才能腾出手来做更多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才能促进学校的快速和高效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班子基础上,朝着“扁平化”的方式发展,尝试加强年级管理,职能处室的中层领导和年级主任平起平坐,甚至由中层领导兼任年级主任,也有利于改变管理生态。若能像十一学校一样,对中层领导实行“能上能下”、“双向聘任”的评价管理,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思路。
3、就课程而言,我们不具备十一学校强大的师资队伍和超过一比十的师生比,简单模仿是行不通的。若从理论的高度来接受的话,进一步加大力气强化“因材施教”的教学力度,让老师对班级学生从“心中有数”提升到“私人订制”的程度,那么提升课堂效率、减轻师生负担都是不是遥远的事情。让老师们尽快从“研究教材”转变到“研究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的管理,在教学上下一番“绣花儿”的功夫,可能是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老师们的注意力从“老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重新构建更加人性化的师生关系,才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考试成绩的正确努力方向。也正因为如此,希贵校长才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教学,十一学校没有班主任,那么班主任的教育职责就落到了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身上,每一个老师都要研究教育,都要研究学生,都要服务学生成长。
4、就活动而言,我们其实已经走在了比较靠前的位置,我们的活动已经在朝着“课程化”的方向迈进了,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但是和十一学校相比,我们还是不够丰富、不够常态、不够细致。从去年九月份开始我们提出“搭台子”的工作思路,校长为领导的自我成长搭台子,领导为老师的自我成长搭台子,老师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搭台子,通过尽量多样化的活动和尽量宽松的评价,来激励全校师生通过参与活动,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到“长善救失”。比如今年读书节期间,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的“讲故事比赛”、“成语大会”、“聊书活动”和“诗词大会”,就比往年科学了、细致了。再比如今年艺术节期间,书画老师的个人书画作品展览、音乐老师的个人音乐会、语文老师的专题讲座和英语老师组织的英语文化周,就主要是在为老师搭台子。六一师生合唱比赛,在确定“革命传统和经典诗词”的合唱主题以后,我们就通过合唱曲目进课堂的方式,尽量普及全体学生。这些都是在落实“领导为老师搭台子”、“老师为学生搭台子”的理念。今后,我们应该在活动的普及性上做文章,在活动的多样性上做文章,努力打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活动体系。
北京十一学校探索出的是一条“非常理想、特别现实”的教育改革道路,不管从理念还是实践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我们之前总是在“理论型”和“经验型”之间摇摆,在“理想化”和“实用化”之间突变,而北京十一学校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完全可以在“理论”和“经验”之间,在“理想”和“实用”之间,找到中间地带。他们自称是一伙“贴着地面飞翔的理想主义者”,以此表达他们的改革是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他们的课程改革,构建了“顶天立地”的格局,意思是上接国家课程标注,下接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学科规律。他们坦言,十一学校的改革,与其说是在“突围”不如说是在“回归”——回归朴素的、经过历史检验的教育和教学的规律,这种说法,一定暗合了每一位具有教育良知和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的内心世界。因为他们奉行的是回归本源的教育学而不是瞎折腾的教育哲学。
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面对一个如此庞大的学校团队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选择不同的角度,试图解读十一学校的精髓,但是这注定是很难的。因为在这个庞大的团队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有一个不可移植的环节就可能会造成学习借鉴满盘皆输,这个自成体系的“封闭”的运转机构,也不是听几场报告、看一圈学校就能够解读的。我只有在钦佩之余,更多地秉承理论层次的经验,在今后自己学校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坚持学习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