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4月5日 农历二月二十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有着独特的纪念方式。这是一个祭拜祖先的节日,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让年轻一代知道敬老尊贤、慎终追远。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骚客不惜笔墨, 描写清明的诗词数不胜数,精彩纷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清明,品味清明节五味杂陈。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唐代诗人卢象的这首《寒食》讲述寒食节的传说和一个感恩的故事。
.jpg)
民间普遍崇信介子推的“忠孝”精神,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人们便把纪念介子推作为清明节的起源延续至今。
清明节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jpg)
“蓼(lù)蓼者莪(é),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这是《诗经·小雅·蓼莪》中的诗句。儿女在父母的坟前,会很自然地想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难,自然流露反哺、报恩的情感。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宋时更为盛行。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
【南宋】高翥(zhù)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化作白蝴蝶,泪水染作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上面这几首都是写扫墓的情景,字字血泪,满目凄凉。

清明时节,客居在外、无法归乡,本就孤独凄凉,又怎想遇到细雨纷纷,也难怪杜牧感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要借酒排遣心中莫名的烦乱与惆怅。
陆游也有“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的哀婉诗句,道出了千万游子清明无法与亲人团聚祭祖踏青的无奈和惆怅。
苏轼在清明节客居在外,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黄昏时分,站在庭院中,不禁回忆别离时的情景。思念亲友,奈何天不作美,不如人愿,想见而不得见,只好感慨“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亦为苏轼所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这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
欧阳修认为,清明时节,江南地区,踏青好去处,必是杭州西湖。于是他在《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红男绿女,湖边游春,日暮兴尽,相随而归。
宋代吴惟信诗《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寒食城东即事》,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纷纷走出户外,踢球、荡秋千,十分热闹。
宋代词人柳永笔下的《抛球乐》显示出清明节更加热闹,既有音乐助兴,又有踏青出游。
晓来天气浓淡,微雨轻洒。
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
艳杏暖、妆脸匀开,弱柳困、宫腰低亚。
是处丽质盈盈,巧笑嬉嬉,手簇秋千架。
戏彩球罗绶,金鸡芥羽,少年驰骋,芳郊绿野。
占断五陵游,奏脆管、繁弦声和雅。
向名园深处,争泥画轮,竞羁宝马。
取次罗列杯盘,就芳树、绿阴红影下。
舞婆娑,歌宛转,仿佛莺娇燕姹。
寸珠片玉,争似此、浓欢无价。
任他美酒,十千一斗,饮竭仍解金貂贳。
恣幕天席地,陶陶尽醉太平,且乐唐虞景化。
须信艳阳天,看未足、已觉莺花谢。
对绿蚁翠蛾,怎忍轻舍。
诗人黄庭坚于清明节时看到,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自然界万物复苏与满眼蓬蒿荒丘,如此反差,不免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倘若你不认同黄庭坚似乎有点悲天悯人的愁绪,不妨听听北宋时程颢的《郊行即事》劝告我们珍惜大好春光,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里不妨痴迷陶醉,及时行乐。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
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
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
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更有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他过着无花可观,无酒可饮的寂寞清苦的生活,却可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意欲告诫后人励志勤学,莫负春光……
.jpg)
中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字浓缩的精华,是情感和灵感撞击的诉说。诗词吟咏清明,使清明生香;清明走进诗词,使诗词生色,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品诗词香茗,接受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再次聆听先贤之音,趁着桃李春风,品味古诗词所诠释的清明情结,感悟诗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