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母亲总在教导我们说:“读书上学是个辛苦的工作,但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长大后我如愿成为了一名教师,秉承上辈的教训,我不断地告诉孩子们:“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我们不断地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这些话来鞭策、要求孩子们。可是反观来想,我们的孩子们在听到这些话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会更加害怕?
“梅花香自苦寒来”确实是这样,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的绚丽多姿。可是要知道这样的生活孩子们拥有的将只是眼前的苟且,前方的追名逐利,哪会有诗和远方的遐想。这让我想起了看过的一篇文章《至少有一半的孩子在“假努力”》,是什么导致了“假努力”?我想除了方法不正确以外可能还因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既定思维——只要你刻苦努力了就一定能取得成就。在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鼓舞下,我们不断地逼迫着孩子,用鞭子驱赶着他们,并且口中还念念有词——我们都是为了你们好!
作为老师的我们每天兢兢业业、传道授业,孩子们勤勤恳恳、苦读冥思,可是得到的却是“假努力,真失败”。要知道知识是活的文化,是浩瀚的海洋,孩子们不能单纯的依靠勤学苦读成为现实教育的牺牲品。他们需要的是独立、创新、快乐的成长。不由得想起了《种树郭橐驼传》——正如人们种树一般,树木要自己学会在土里寻找水源,一味的依赖他人的浇灌自然会枯萎,能在不确定中寻找到水源并深深扎根其中,长成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和育人都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的努力就可以收成。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热忱。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错的,可是我们更应该让孩子们知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之乐乐无穷,读书之乐乐陶陶。”即使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在世都是在自觉不自觉的写一本书,我们不求活的完美,但求活的实在、充实。
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美好的序章才刚刚拉开帷幕,写得好,写得不好,写得厚,写得薄,写得精彩,写得平庸,全看他们如何运笔,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好那个引路人、引导者。我想让他们知道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人生经历,学习会带来成功的喜悦,我想让他们明白学习不一定非要先苦才会甜。
公众号上曾有一篇名为《越简单的教育越美》让我深受启发,文中说“请给孩子们自由,在道德和底线上,几乎同意他们去做一切愿意做的事情。”是啊,这句话说得多好!以前我一直在想这小学的孩子一个个天真活泼,纯真可爱,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两只眼睛每天都闪着光彩,怎么到了中学一个个心智成熟了反而变得叛逆、迷茫甚至麻木了呢?我想,这里给了我们答案。孩子的表现都是我们教育成果的折射。他们每天总是在我们一句句这个不许,那个不对,不可以,不应该……中长大,长此以往他们便会畏手畏脚,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做什么。他们开始失去现在的热忱与活力,展现出空白与迷茫。知识对于他们已经没有吸引力,生活甚至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绝望。才四年级的他们居然有人偷偷地告诉我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学习,我也想考好可是太难了,我觉得读书一点意思也没有。”越想越害怕,是我们的教育在哪里出了问题呢?
这时,我看到了一则小故事,顿时茅塞顿开。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们当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于是,他就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教授大为惊喜,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后来这本书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而流传开来,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创业如此,学习更是如此。也许是我们把学习想象的太难了,也许是我们把成功说的太难了!也许是我们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太过艰难的氛围了。所以请让我们告诉孩子们只要你保持对知识的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
享受学习过程,享受其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却是世间没有什么能媲美的,学习不应该那么辛苦更不应该那么功利。尤其对于那些走的慢一点的孩子,请一定让他们相信——上帝赋予我们的时间和智慧足够圆满做完一件事情,不要因眼前的苦寒望而却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