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曾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水。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就会学的愉快,学的有效。”
是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视。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令我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读书,学生就是拖腔读,读的没有一点韵味。因为他们读不好,所以读两遍以后,声音就会慢慢的低下去,对朗读课文一点也不感兴趣了。觉得自己对课文内容已经了解了,也没必要读课文了,所以不想读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朗读感兴趣?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读的兴趣盎然,读出文章的韵味来呢?我想,也只有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了。让他们在读中去感受文中作者的感情,体会文章的妙处,从而激发他们对朗读的兴趣。
于是,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时,我看到这篇文章比较长。就抓住描写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和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的语句,让学生读读说说,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能说出自己的体会,但不会用读来表达出自己的体会。这时,我就随机给学生范读,让学生来听一听比较一下,怎样读更好。每当我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我范读之后,就让学生也像老师这样读。学生这时早就按耐不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他们一个个认真地读起来。练读之后,让学生展示,进行朗读比赛,学生更感兴趣了。他们一个个高高的举起小手说:“让我来,让我来。”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在同学面前小露一手。虽然他们读的还不太好。有时还难免有点磕巴,有点拖腔,没有读出应有的韵味,但是他们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不是他们的进步吗?以前他们不喜欢读,不爱读,是我没有给他们很好的引领,使他们迷失了方向。他们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泛泛的一遍遍读,当然引 不起他们的兴趣。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不仅要用有感情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要用逐句领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地掌握、语气的舒缓等。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领略学习的兴趣,让我们的课堂因朗读而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