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内容,主要认识除法的意义。“除法”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二年级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紧紧抓住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主题图利用课件展示给孩子,并编写情景故事导入,突出把除法概念教学放置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主题图,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节课是在解决平均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抽象出除法算式,不仅能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出平均分的问题,而且能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除法算式的意义。
二、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体会“除法”。所以从“平均分”这个概念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来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果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让学生从感知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让数学“活”起来,本节课最后设计了编题环节,体现了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编写除法应用题,利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列一列,并看图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做到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整个编题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课堂瞬间就成了思维呼唤交流场。在这种空间中的练习也一定是快乐的,多彩的,有效的。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源于人的指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除法有了深刻的认识,然而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表达的过程应该是规范的,数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争取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用规范数学语言来描述身边的事和物,这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2、老师要舍得“浪费”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去说。对于学生会的老师不讲,给每个孩子表达想法的机会,相信孩子,让优秀生更上一层楼,让待优生更加优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