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进行安全检查的时候,一个孩子因为跑得太快,刚好摔倒在我的面前。
“过来!”我厉声喝道。
“你叫什么名字?”
他默默地低着头走到我面前,眼睛躲躲闪闪,却也不说话。
“你叫什么名字?”我变得柔和了些。
“……”他眨着一双胆怯的眼睛。
“叫什么名字?”
“***”他闪烁其词地说。
“大点声。”
“***”他依旧含糊不清地说。
“+++”这时候,他的几个同班的同学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他的名字。有几个同学说:“老师,他是我们班学习最差的”,还有几个人在一边指指点点。
当时,看着他那无助的样子,我犹豫了,不知道该不该告诉他,他被扣分了。“他是我们班学习最差的”这句话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最差的”口气是那么轻蔑。这是他同窗几年的同学对他的评价和总结。除去家人,童年能有几个这样的朝夕相处的时光?我的心中生出了几许酸楚、难过。童年是那样短暂,短到仰望天空时只看到了流星划过天际留下的暗淡尾巴,还没来得及许愿……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他承载着家庭的重托,延续着家庭的血脉。人之生也柔弱,因为成绩,他可能会受到家人的指责,可能会受到同学的不屑,可能会受到老师的谩骂。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人人都想要在这张白纸上绘上一笔,却都是暗淡的颜色。他的童年是怎样挨过去的?他的孤单和落寞能否有人理解?可能天空很蓝,可能空气很清新,可能春去秋来很神秘,他有没有心情去感受?可能老师讲课很精彩,可能课件做得很花哨,可能……有很多种可能,他都会因为成绩差,错过了,因为在短期内我们还是把成绩放在了首位。我同情他,替他难过。
家长的快乐教育与孩子的“脱轨”
与我们70后、80后的苦难教育相反的,是当下的快乐教育。快乐教育,故名思议就是让孩子的童年充满欢乐、没有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这些理论多来源于家长朋友们对教育减负的曲解。减负,减掉孩子肩头沉重的书包,减掉孩子的作业,更加注重小学的教育基础性。一些家长朋友却理解成了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放任自流,任性而为。
“你们班快乐的孩子怎么样了?”同事班里有一位典型的被“快乐教育”的孩子。
“门门不及格,不仅不及格,总分加起来都不过百。”与家长多次沟通后,同事也很无奈,家长“快乐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坚持要放开手脚让孩子自由成长的话,学校的第二任老师也是无可奈何的。家校合作,没有合作,怎能打赢这教育的大仗,毕竟老师一天平均只有两三节课还要顾及班里三四十个孩子。
孩子的教育就像开车上路,父母的职责是让车开在路上,老师就是教练,指导孩子怎么开,授之以技术,如果父母和老师不能协调一致,车开到了路的外面,那就是“车祸”,具体车祸严不严重得看运气好坏。
所谓快乐教育不是放纵教育、随性教育、只要孩子高兴一切都行的教育。
影视片里常常可以看到男女主角这样的狗血镜头:
“你爱我吗?”
“爱,我当然爱你。”
“可你是怎么爱我的?我从来没有感觉到你爱我。”
看,女主角问的是爱的行动,不是每天几百遍“爱你”的话。行动才可以证明一切。
每个家长会说爱孩子,可是该怎么爱?爱的态度是无条件的,爱的方法是有条件的。真想发明一种隐身衣,让这些“快乐教育”的家长潜到孩子身边感受一下孩子身处的困境:自己学不会的苦恼,同学的冷眼和内心的落寞。分数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不代表分数已经被废除。
童年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大脑发展的黄金期,比如:学习语文靠的就是“童子功”——12岁前,是一生中学习语言的最佳期。错过黄金期,再想开发已是难上加难。《礼记·学记》中说:“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摩西奶奶能够在76岁时开始接触绘画,80岁成名,是因为她极高的绘画天赋;肯德基爷爷能够66岁开始逆袭开店,是因为背后1009次试验的失败。成功不是想当然地那么简单,一次成功的背后是漫长的黑暗。没有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试想一颗成年的歪脖树还能否继续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跟于永正老师学习关注、尊重学生
著名高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去世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宝贵的财富,他的离世让我们痛定思痛,更加深刻地反思教育的真谛。
于永正老师说:“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上课时我会关注每个孩子,不再只关注教案、教学……”“如果我再从事小学教育,我会经常把十个手指头伸出来告诫自己:这就是你的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他们心性不一,兴趣迥异,有的活泼些,有的调皮些,有的木讷些,有的开朗些,有的内向些,他们就像每一朵待放的花蕾,在风中摇曳着柔软的身姿。如果他们成绩不好,请不要放弃对他们人生所有的期望。
于老师在《我的小学老师》中提到徐国芳老师,他的地理作业“千篇一律”——画地图。有节课上,孙绍君同学画得潦草,他画的山东地图活像一个不规整的梨,徐老师却说:“不错,不错,有点意思就行。”徐老师的口头禅是“有毛就是鸡”。孙绍君写的大字,徐老师却说:“有点颜体的味道。”常常在他写的某一笔、某一划上画个小红圈。圈儿虽然小,却让绍君每次写字都全力以赴。在每一个待优生的身上找到闪光点,并加以放大,是每位老师应该做的,可以做到的,这就是因材施教。
教师能在每一个同学的作业本上找到闪光点,这就是教师的素质,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用老师的素质进行教育的教育。
孩子还小,在生之初就被贴上了“差”的标签,是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希望每位老师不要吝啬红圈圈,红圈圈就像人生路上的掌声,激励孩子们走得更远,走得更坚定,更有方向。
于老师说,“如果再有机会将犯错误的学生“请”到办公室里去,我会为他搬一把椅子,放在我的身边,请他坐下,我甚至还会为他倒一杯水。”这是于老师的教育反思,处处流露着对学生的尊重、平等、民主……
作为教师,为人师表,要及时自我反思,提升自己的格局。首先要学会正面激励,要意识到,漫漫人生路,小学只是人生的开始,要尊重差异,学会为孩子助力。东方不亮西方亮,分数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身为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能力不如教给信心。有了信心,才能激发学习的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