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动物》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倍”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各种活动,学生知道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若干相同的部分就是除法。
这节课通过一幅春天动物王国欢聚图的情景,图中各种动物的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
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时,设计了3个层次:
一、理解“倍”的含义。
引导学生用芸豆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确定1份量,也就是把3只猴子看成1份,那么6只小鸭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也就是6里面有几个3,从而得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从而列出算式6÷3=2,适时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这样通过图形与除法算式两方面结合,让学生认识“倍”并对它有初步的理解。
二、加深对“倍”的认识。
通过探究小猴和小鸭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引导学生独立画○代表小鸡数和松鼠数,并圈一圈,同桌互说小鸡数和松鼠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独立列出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情境图中寻找能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提出问题,自己动手画一画、圈一圈,加深对“倍”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除法与“倍”的意义的联系,知道除法不仅能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因为“倍”不太好理解,课中应多让学生根据图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图,说一说谁里面有几个几,从而理解谁是谁的几倍。
2、题型设计过于单一,应适当的添加,如:判断题等题型巩固学生对“倍”的理解。
3、课堂活动中缺乏让学生总结规律、自我反思,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今后的教学应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