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课通过对“有几瓶牛奶”问题情境的探索,找到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课前,我认为大部分学生肯定会想到“凑十法”,并且喜欢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学难度应该不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体会“凑十”的必要性和方便性,我的情境设计从复习准备的口算题目开始。9加几的算法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即:将9加几转化成10加一个数。所以设计复习题时,只复习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新知教授,我创设笑笑妈妈用两箱牛奶招待客人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合作探究计算方法。巡视时,我发现一部分学生用一个一个数数的方法找到答案;另一部分学生用接着数的方法去找得数。我脑海中产生一个想法:没有学生选择“凑十法”,可这种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且最好的方法,我必须尽快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于是,我让学生打开书,自己看看书上用凑十法计算这道题的两种做法,让他们讨论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先凑十,再用十加上剩下的数,最后得出答案。我知道光让学生看,他们能看得明白,但不一定会用这种方法。因此,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棒,先在桌子一边摆上9根小棒,另一边摆上5根小棒,选择好给哪边的数凑十,就从另一边的数中取小棒凑十,再用十加上剩下的数,得到答案。比如:要给5凑十,就把9分成4和5,5和5凑成10,4加10得14。要给9凑十,就把5分成1和4,9和1凑成10,10加4得14。之后,我让学生讨论这三种方法哪一种更快、更简便,引导他们明白前两种方法比较慢,第三种方法又快又好用。接着,我让各小组的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用“凑十法”计算9+6,9+4,3+9。
经过一番努力,学生慢慢掌握了“凑十法”。但我发现还有个别学生在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还是不自觉地一边扳手指,一边数数。我强行让一个女孩别这么做,她竟然坐在座位上发呆,做不了题了。无耐,我只好引导她使用“凑十法”算题。那时候,我觉得学习新方法就像学习走路一样,尽管现在走得踉踉跄跄,练多了,就能走得又稳又快。果然如此,她后来渐渐学会了“凑十法”。
这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在计算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让他们多动手操作,多参与合作,一步步理解算理,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