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学习 反思中继承
——学习于永正教学思想心得体会
认识于老师,最早应该是耳闻了,继而是他的文章,要说最直观的当属观看他执教《荷花》一课的视频,但始终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近日,有幸拿到了王校长印发推荐的十多篇有关于永正教学思想的文章,静下心来,用心拜读之后,心里颇有几分感触。
于老师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可他又不仅仅是一位语文老师,他的课堂融朗读、表演、绘画、书法、故事于一体,他用自己的小学老师的人品、才华和教学智慧给我们树立了可触可及的榜样:微笑和善的张敬斋老师用“红圈”激发写字兴趣,用红波浪线激发作文兴趣,他的简笔画奖状,独特的音乐、体育课;用画地图的方法教地理的徐国芳老师;教读书方法,“授之以渔”的教历史的白晓云老师;欣赏学生,让画儿“上墙”的美术老师王其欣。他们的为师之道,他们对的教育的爱和执着让于老师终生难忘,同时也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读着文章,如见其人,如观其行。于老师将语文的智慧留给了我们,他给我们都留下了什么呢?
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于老师平时这样要求自己: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敢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其实于老师的这八个不敢,写出了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技能。在课堂上,他更重视身教,写字、朗读的示范吸引了学生,更打动了我们这些活跃在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他强调小学教育示范的重要性:朗读、背诵、造句、说话、习作都要示范。
二
正确激励学生
于老师说激励要动情、及时、当众、针对。他说激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所以作为老师应该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尤其是对后进生,要放大孩子薄弱环节的闪光点,使其日渐增长。他还说激励切忌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而应该是郑重表扬,甚至通知到家长,把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
反思自己,因为班级中有班币奖励政策,很多时候我往往求简便,随便地发一张班币以示奖励。久而久之,扭曲了奖励的初衷:对行为的肯定与赞扬。更起不到对全班的表率、鼓励和引领效果,甚至于形成了一种风气,为了赚取班币而去努力。由于激励方式的错误,导致目标性、方向性的错误,后果得不偿失。
三
重视阅读和积累
于老师说小学语文应引导孩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他以教育专家高林生从小大量阅读;小学语文教师杨巧云六年教学坚持让孩子大量阅读课外书,成绩优异;红学家冯其庸教授从小囫囵吞枣地阅读《三国演义》《论语》《孟子》《古文观止》这三个事例,告诉我们小学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
于老师还说不但要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他认为,学语文靠的是“童子功”,12岁以前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这期间,人的记忆力最好,而理解力弱,一定多背,幼学如漆,小时候背熟的东西一般不会忘记,这和我们的学习力实验课题大量读诵经典的观点是一致的。于老师说背诵多的人,厚积而薄发,不会写东西,只是不到时候而已,他强调“死记硬背”是创造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死去”才能“活来”。他又指出语感等于朗读和背诵的遍数,要让孩子朗读,读出声音来,不但容易记住,而且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他说,儿童如果不能背诵古诗文,成长的“根”就不会粗壮,就很难成长为“参天大树”。所以我们一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尊重规律,用朗读的遍数,促进背诵。
重视培养孩子阅读积累习惯的同时,于老师还告诫我们,作为老师也要经常读书,广泛地读书。读专业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这样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里,理解体谅学生,才可以真正地做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想问题;读闲书杂志,可以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受孩子欢迎的故事型的老师,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育人效果。
于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教育界,但是我们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对于他的教育智慧,我们仅仅是领略了冰山一角,所做的更是遥不可及。这一笔教育财富,会永远陪伴着我们,也将在不断地学习、研讨与实践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