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继承是最好的缅怀
——在我校“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
今天晚上我们在一起交流分享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这位著名的小学语文老师,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教学可以有一个正确的思想体系来引领。我们学习于永正老师的书籍、视频已经好几年了,大家对于永正老师是有着充分了解的,我们希望通过今天这样一个会议,组织大家在一起进行分享交流、总结整理,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于永正思想体系,更好地引领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
“师恩永沐”
——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老师
于永正老师成长于六十年前那个“慢教育”的时代,他的小学语文老师张敬斋用“红圈圈”教孩子们练就一笔好字,用“红波浪线”让孩子们写得一手好文章。大家还记得那个张老师不仅仅是语文老师,还是音乐、美术和体育老师吗?他目光敏锐、亲切、热情,总是“笑着和我们说话”。那四年只有一次“发脾气”,也仅仅是一声斥责,然后拍拍“执法过度”的班长的肩膀,转身走了。四年间,微笑只离开张老师的脸5分钟。张老师发给学生的奖状,都是自己“画”出来的。张老师完全凭着自己的直觉和爱好,填补了那个贫瘠的时代留给教育的巨大空白,音乐体育美术都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自己的素质来教育学生的教育。
徐国芳老师用“画地图”的方式上地理课,教孩子们手绘地图,让孩子们学会了画地图和看地图。厉害吧?不仅如此,他还很会“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有毛就是鸡”是他的口头禅。
还有白晓云老师,他教给了于永正老师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也让于老师明白了什么叫做“授人以渔”——带着问题在课文里面找相关的词儿,然后把这些关键词连在一起,就是一句话,答案就出来了。如此简单的、看似笨拙的方法,其实十分受用。这才是真正的把一本厚书读薄,把一本薄书读厚。
那个王校长,自己不会画画,却通过让孩子们的画儿上墙的办法,让孩子们有成就感,喜欢画画,愿意画画。我们甚至以为王校长是在“空手套白狼”,但是在那个知识缺乏、艺术苍白的年代,能套得住狼的猎户,不就是一把好手吗?关键在于,他对学生的欣赏,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不加修饰,不矫揉造作。
二
学生喜欢的老师才是真的好老师
——于永正老师的“好教师”标准
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是其内在的独特之处只在于,于永正老师用五十年的时间,证明着这句话。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有扎实的内功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学生才真喜欢。需要什么内功呢?善于学习和思考的老师;像老师又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习惯于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老师;干干净净上课、老老实实上课,不花里胡哨、突出自己的老师;永不满足、善于反思自己的老师;教书不忘读书的老师;善于给孩子讲故事和笑话的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是不严厉的老师;让孩子看不出来老师对学生差别相待的老师;对所有学生家长都以礼相待的老师;认真听其他老师课的老师;永远不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的老师。
三
语文究竟是什么?
——于永正老师留给我们语文老师最大的思想遗产
语文会给孩子留下什么?
1、留下语言。字、词、句、段、文;听、说、读、写、背。无外乎这十个字,没有必要刻意求新求异,没有必要花里胡哨。教语文,要踏踏实实、干干净净。
2、留下能力。书写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得一手好字、读得万卷诗书、写得一手好文。其实也还是这么简单,没有太多额外的要求。教语文,要深深扎根语文,给学生实践语文的机会。
3、留下情感。文以载道,情感第一。但是情感不是你给学生的,更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要靠孩子自己“读”,在“读”的过程中“悟”,在“悟”的实践中去“体会”,这才是真感情。
4、留下兴趣和习惯。这两点就是语文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我觉得老师们时刻都应该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在扼杀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不是为了分数在“杀鸡取卵”,是不是为了成绩把孩子们心中的语文“涂黑”了?孩子跟着你学了三年、五年甚至六年语文,孩子有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有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没有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你一直关注的分数,是不是只是画在海滩上的高楼大厦,海浪一来、一退,就什么都没有了?
四
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
——学习于永正老师教学思想最坚实的扶手
在《提高语文,就一件事!今天说透说破》一文中,于永正老师以过人的胆识和魄力,说出来教语文的秘诀:就两个字,读、写,给我们“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感。他说多读多写,是老师教语文的规律,也是孩子们学语文的规律,遵循规律来办事,孩子们就能有好的语文素养。
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跟我们学习了六年语文,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坐拥书城”,都能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浓郁的阅读兴趣,看到书,就像“牛看到草”一样,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如果我们的孩子跟着我们学了六年语文以后,能够写得一笔好字,并且没有因为写字而付出近视的代价;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做一手好文,而且不是被迫的,不会“无病呻吟”去做那些“戚戚之文”,我们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每一次考试结束以后,都有勇气反问自己一句,这么久以来讲了那么多,有用吗?那我们的老师就不会那么忙、那么累了。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用刀去割自己课堂上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的庸长乏味的讲解,而用“精讲”和读写来代替,那我们的老师就离高效的语文、真实的语文不远了。
老师们,《道德经》有语云: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道”和“术”的关系。我们学习于永正老师,不要仅仅局限于人家是怎么做的,这只是“术”,是“道”的外在表现。我们要研究、思考这些“术”背后的“道”,人家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能这么做,这才是更有价值的学习。老师们,我们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务必要做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我们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不仅要掌握于永正老师某一个或者某一些做法,而是要掌握他的一系列做法,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一个系列,学习一个体系;我们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不仅要学习他曾经是怎么做的,更要想一想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祝愿大家能够在这次交流中,真正学有所获。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