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史馆 新闻中心 队旗飘飘 学生园地 教师风采 教学教研 梦想课堂 家长学校 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运城明远小学』网站!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园新闻 >> 正文
当代教育名家于永正先生离世,他将语文的智慧留给了我们!
发布时间:2017-12-8 15:07:00  浏览次数:  【
 

转自:语文报社

 

  2017年12月8日凌晨5点,当代教育名家于永正先生因病去世。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作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等多部著作。

 

  惊闻先生离世,再读先生文章,寄托无限哀思!

 

 

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

于永正/文

 

  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不会因为人生快“走到头”了而叹息。我常常想的倒是: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不要多,只十几年,再给我一次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机会,再让我教一届小学生,把我现在相对的成熟献给学生,那该多好哇! 

 

  我时常记起江苏省模范教师王树堂先生生前对我说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不会教,等会教了,又老了。” 他说出了所有退休老师的心里话,一种带有无奈、伤感、留恋、遗憾的肺腑之言。

 

  难道老师也像庄稼一样,老了才成熟?难道就像红薯一样,从地里挖出来,非得在地窖里放一段时间才甜,才软,才意味着彻底的成熟? 

 

  是的。退休之后的大反思,使我基本上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语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基本上明白了,所以我退休后才经常想,如果时光倒退十几年,让我再教一届小学生,该有多好!

 

  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上课时我会关注每个孩子,不再只是关注教案、教学……

  那是1985年12月底的事。一天上午,我正在为一年级(1)班上说话、写话课。学生正在用心地写我摆在讲桌上的蔬菜、水果,朱飞飞突然站起来说:“林毅尿裤子了!”


  林毅是个文静秀气的小女孩,平时很少言语。我对她说:“我不是说过吗?上课有事,可以举手报告。”她低着头,一声不吭。天这么冷,棉裤尿湿了,怎么能行呢!我赶紧请班主任邓桂霞老师给家长打电话,送条裤子来。

 

  下课了,我见邓老师正在炉子上(那时冬天办公室里生炉子取暖)为林毅烤棉裤呢。当时我心里还不以为然。 

 

  这时,办公室里一位年长的老师对我讲起她曾经在报纸上看到的一篇报道。文中说, 一位教一年级的女老师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神色不对,便走到该生跟前,嘴巴凑到他耳朵上悄悄地问:“想解手吗?”该生使劲点头。女老师一拍他的肩,他便飞也似的跑出去了。

 

  可是,好久不见这位小朋友回来,于是这位老师从包里掏出卫生纸,对另一位小朋友说:“你去厕所给他送卫生纸去。”

 

  果不其然,这位小朋友正为没带卫生纸发愁呢! 我为这位老师的善于体察而吃惊,为她的善于推理而敬佩! 听罢,我羞愧之极。我觉得我不配做特级教师。 

 

  如果时光老人再给我十几年的时间,让我重教一年级,上课时我会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再只是关注教案、教学。

 

  岂止是教一年级,教任何年级都要认真读每个学生的表情、动作,从中读出他们的内心,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 

 

  低年级上课中间的短暂休息,我不会只是唱唱歌,活动一下身子,一定会先问小朋友一句:有需要“那个”的吗?尤其是在冬天。我也不会只是那么“正统”地活动、唱歌,我会让学生大吼几声——有字无字都行——让小朋友吼出精神、吼出气势、吼出劲头、吼出笑声。 

 

  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会让学生从我这里体会到尊重、平等、民主……

  在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把犯了错误的学生“请”到办公室里去,是常有的事。“请到办公室”,是表示该生所犯错误已十分严重。当众这么“宣布”,也想“警示”其他学生。 

 

  问题还不在这里。问题在犯错误的学生到我办公室的“待遇”:他必须标准地立正站着——脚后跟靠拢,两臂下垂,中指贴在裤子缝上。如果不“标准”,我便命令他“站好”,随即强制性地“纠正”:比如用脚踢他的脚后跟。这实际上是体罚。这种做法,哪里有尊重可言!哪里有平等可言!哪里有民主可言! 

 

  最近读了张华教授的《论我国课堂教学转型》,深受触动。 文章说:

 

  “今年8月31号,我儿子上小学了。第一天是家长开放日,学校的第一件事是:行为规范。怎么坐,怎么站,手放到哪里,怎么走路,怎么排队……老师早已规定得好好的,而且每一个规定都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作保障。随后的任何学习都是这样。

现在,我们很多美其名曰‘培养学习习惯’的做法,就是强化学生不能乱说,不能乱动,整齐地听话……这都是最坏的习惯——没有比限制儿童的嘴乱说、手乱动更坏的学习习惯了,这是成人对儿童施加专制的最司空见惯的方式。” 

 

  他深刻地指出:

 

  “我国教学危机的根源是专制教学。我们把教学当作一个专制的过程,集体对个人,上一代对下一代,上位者对下位者的专制的过程。而且我们每一个人,不自觉地在做一个专制者和接受专制者,这是我最担心的。”

 

  几十年了,我不就是这么做的吗?运用“动物园教育学”——以奖励作诱因,以惩罚作威胁来“训练”学生,是泯灭人性的教育!

 

  假如我回过头来再从事教育,我会视学生为朋友,我甚至不会称他们为“孩子”——叫他们孩子,那意味着我是长者,“平等”就不存在了。

 

  低年级的学生称“小朋友”,高年级的学生称“同学”,同学同学,我们是一同来学习的,是平等的。 他们犯了错误,我可能还会请他们到办公室里谈谈,但是我会为他搬一把椅子,放在我的身边,请他坐下,我甚至还会为他倒一杯水。

 

  我可能很严肃,乃至于严厉,但不会再说“你呀,瞎子害眼——没治了”之类的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我会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告诉学生什么叫尊重、平等、民主。 

 

  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不会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四十多年来,教的学生无数,但有几位学生的脸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李健、亓庆红、刘云、孙建军……他们的表情是漠然的,孤独的,有的甚至带有哀伤,他们很少言语,早上背着书包默默走进学校,下午放学又默默地回家…… 他们都是被我戴过“差生”帽子的人。

 

  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差,要么数学考不及格,要么语文考不及格。每次考试后,我都要宣布分数。念到他们的成绩时,我还故意在分数的后面加一个“大”字:“李健——50大分!”

 

  这种话对学生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呀!如果说体罚伤及的是皮肉,那么语言伤害的则是心灵。皮肉受伤有药医治,而心灵的创伤却无药可医。

 

  我是他们的老师吗?我配做他们的老师吗? 不知这些学生现在怎么样,从事什么工作,但我相信,在社会上,他们不会差,他们中肯定有人很有出息。请他们原谅我当年的愚蠢。现在我明白了,人人都是一个大写的“人”,人人都有尊严、有人格,人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生下来就千差万别,正因为千差万别,才有灿烂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不能单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文化成绩不是一个人的全部。 可惜,我认识得晚了。

 

  如果我再从事小学教育,我会经常把十个手指头伸出来告诫自己:这就是你的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有了这样的学生观,我会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知其长短,让每个学生扬长避短,甚至让一些人变短为长。

 

  我会让每个学生喜欢我,爱上学,爱读书,爱思考。人人尽力了,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东方不亮西方亮,分数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希望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

  退休了,还不断吃润喉片,慢性咽炎要伴我终生了。不能怨天尤人,只怪自己四十年来讲话太多。 

 

  课改以前,讲课文里的字词的意思,讲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课改以来,讲课文的人文性,深挖文字背后的蕴含。难怪慢性咽炎久治不愈。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 

 

  现在看来,过去犯傻了。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因为我明白了,学语文靠的是“童子功”——12岁以前,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这期间,人的记忆力最好而理解力弱,一定多背。幼学如漆,小时候背熟的东西一般不会忘记。 

 

  我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动笔写作的习惯。因为我明白了,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习惯,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人一生以读、写为伴,才会有成就。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语)“导而弗牵”是教学的真谛。教师时代应该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导师时代。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在我的引导下,每个学生的“根”会长得粗壮、有力。 

 

  做导师而不做教师,我恐怕也就不会患慢性咽炎了。

 

本文转自江苏教育研究院

 

 

语文教育应该为孩子留下些什么

于永正/文


  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素质。”

我忘掉了什么?

 

  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受了12年的教育,读了24本语文书,我忘掉了什么?我思来想去,有两个方面忘得比较干净。

  课文内容多数忘掉了。

  读了24本语文书,多数内容忘掉了。有的连课题都记不住。由于课文忘了,今天我当了语文老师,我就想我应该怎么教语文。而且课文内容的确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老师的分析讲解忘掉了。

  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有好多好的语文老师,其中有两个特别突出。但若有人问我:“你老师讲的是什么?”,我只能说,对不起,我记不住了。我只能笼统地说讲得好、教得好。最怕什么讲解啦,分析啦,这类知识下课后就忘了。

  现在我当了语文老师,我就想:既然分析讲解下课就忘,那我们何必掘地三尺呢?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课文的深度的确要把握好。浅了没味道,深了他听不懂。怎样把握好这个度,老师究竟要不要在课堂上设计那么多精彩的描述,要不要那么多的排比,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当然除了个别老师才华横溢,必要地讲一些外,我建议大部分老师不要挖那么透,不要刻意做精彩的描述,因为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学生终究是会忘掉的。

 

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如果说老师的分析讲解都会忘掉,老师是不是就白费劲了?我的语文就白学了吗?不是的。我仔细地想:我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简练地说,给我留下了语言。

  首先,老师教我认了很多字。

  毕业的时候,我大约认识4000多字,也包括我读课外书学到的字,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词汇。由于老师比较重视读书、朗读,使我有了比较好的语感。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能力,如书写能力。

  我在老家上学时,我的老师非常重视写字,从三年级开始仿笔,那时候叫写仿。老师写一篇大字,我们把纸蒙在上面去描,描了一年整。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是临帖。我的老师喜欢柳体,每人一本,天天写,天天一篇大字,从三年级开始,天天四行小楷。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作文,都用毛笔写。

  我的老师非常重视书写。当时我在老家时,我的字算是中等的。我们班写字写得好的很多。但是到了徐州以后读中学、读师范,我的字是最好的。感谢老师给我留下书写的能力,使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讲四大家,各种字体如隶书、楷书、草书、魏碑等,讲得我们常常入迷。直到现在,我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墙上有字,我就驻足欣赏一番。我很感谢我的老师。

  还有我留下了初步阅读、写作的能力。

  能力是伴随人的终生的,对人未来的发展有用。我最感谢我的中小学老师使我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使我养成了读写的习惯。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人是习惯的奴隶。如果有好习惯,受用终身。反之,养成坏习惯,也有很大的坏处。

 

家长希望我们给孩子留下什么?

 

  站在家长的角度,你把孩子送到学校里,送到我的班里,你希望我还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从语文角度来讲,我想,如果你的孩子送到我们班,到小学毕业时,能写一手好字,喜欢读书,喜欢写作,而且有初步的读写能力,再有个好习惯,那家长就应该感谢我。

  反之,你把孩子送到我们班里来,字写得一塌糊涂,不喜欢读书,不会表达,没有好习惯,孩子将来会对我不满意,家长也会埋怨我。

 

中学希望我们给他们输送什么样的学生

 

  我有个特别好的朋友,是中学特级教师,我经常跟他交流。有一次,我问他:“林老师,你想让我们小学老师在语文学科方面送给你什么样的学生,你就满意了?”

  他说:“如果第一篇作文收上来,字写得比较好,比较清晰,好认;文章的格式、标点符号还比较正确,知道怎么写;内容写得比较通顺,错别字比较少;这样,我们就感激不尽啦!”

  老师们,中学老师的要求并不高。那么,上课呢?林老师说:“如果第一节课,有很好的习惯,并且善于倾听,敢于发表意见;不管让哪个同学读书,站起来就能读的顺畅、流利。这样,就真的感谢你们啦!”

  老师们,从家长的角度、从老师的角度看,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这样想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该怎么做,就会很明确。中学老师、家长们对我们的要求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

 

语文会留下什么?

 

留下语言

  怎样做才能留下语言?

  第一,要识字。小学教育要完成认识3000个汉字的目标,2001年课标的要求是3500个,2011年减到3000个。其实,老师们,这是个保底的了。有远见的老师在小学阶段识字越多越好,因为这是最佳的识字时期。那3000个字是保底的,应该在大量的阅读中去识字。

  我对我的学生有要求:无论读什么书,遇到生字一定要查字典。如果这个书是自己的,那把它画下来,立刻把它查出来,读什么音,什么意思,都写在旁边。这样读书对小学生是最有用、最有益的。

  第二,积累词语,每一课后面都有“读读写写”。这些词语,要记住,要理解,要积累,以后还要会用。那么,认字认的很多,积累了很多词语,是不是拥有以上两项就等于掌握了语言呢?不对,如果这样,拥有语言就很简单了,就不必上语文课了,只需一人一本词典,天天读,把词典都背下来就行了。

  光背下词语不等于拥有语言,语言的运用要靠一种重要的能力即语感,即对语言的感受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孩子的语感。语感好的,可以在瞬间缀字成文,不假思索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叫语感。语感好的人不用想这个字该跟哪个字组合成语言。

  语感哪里来?主要靠朗读,其次是大量课内阅读。语感从阅读中来,从朗读中来。如果具备以上三点,可以说孩子已经拥有了语言。

 

留下能力

  第一,书写能力、写字的能力。能力是跑不了的,一般忘不了。我们会骑自行车,尽管十年八年不骑,给你一辆自行车,你照样会骑,因为自行车对你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

  第二,阅读能力,包括朗读的能力。朗读能力非常重要。

  第三,表达能力,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我们要留下语言,怎么办?读书、写字、积累词语、培养语感,好好朗读,多读书。要留下能力,怎么办?实践。

  好好练字,按照写字的规律练字,天天练字。你看课标规定得多好,每天至少有十分钟的时间练字。我们徐州每天下午有二十分钟写字课,雷打不动。下午一上课就写字。这个写不是乱写,是照着字帖写。

  还要说一点:能力是在语文的实践中形成的,在读书中形成的,在写作中形成的,在说话中形成的。所以说,语文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留下情感

  老师们都很熟悉三维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中,情感是第一位的。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情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教育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丰富的情感,因为语文是最有情感的一个学科。这个“情”是怎么得来的?也是读书得来的。我的五重教学,第二个是重感悟。感情是感悟出来的,是读出来的。

 

留下兴趣和习惯

  有这两点就意味着语文教育的成功。

  现在,我们的学生有几个愿意学语文的?对语文是否有兴趣?哪一个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语文的?只有根据兴趣学习,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很遗憾!我们的学生几乎没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

  所以,我们的教育在扼杀天才,扼杀个性。我想:我之所以在语文教学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是因为我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让我喜欢语文,使我有了梦想和追求,上中学和上大学后才能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写作,读书不断,笔耕不辍,一直到现在。

  尽管当作家的理想没有实现,但为理想奋斗的那种历程是重要的。如果那个历程是被迫读书、写作的,我就不会成为特级教师。

  所以,老师们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有兴趣读书。当年,达尔文和他妹妹在一个学校学习,达尔文每次都考不过他妹妹,成绩总是比他妹妹低,而且低得多。他爸爸很生气地责备达尔文,怎么连妹妹都考不过?

  但是,达尔文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而他妹妹尽管上学期间成绩比他高得多,但终究是泯然众人矣。看,兴趣多么重要!


联系电话:0359-2617012(教导处) 0359-2617019(幼儿园) E-mail:yunchengshimyxx@163.com
邮编:044000 地址:盐湖区学苑路魏南大街
Copyright ©2014 运城市明远小学 版权所有 晋ICP备14002007号  技术支持:启源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