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无法原谅的懒惰是思维上的懒惰
最有效的成长是实践、反思、总结
——也谈关于“成长”的话题
暑假开学伊始,王校长在全校教师会上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成长,是人生的唯一话题”。
在这两个半月的时间里,我们紧紧围绕着“成长”这个话题,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智慧成长、素养提升等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我们以教研组为主要“阵地”,读书分享、坚持练字、问题导向的教研、小课题研究、知识体系建设、赛课评课等活动都是建立在教研组的基础上落实和坚持下来的;新任教研组长会议、新聘教师成长小组、暑期外出学习团队成长小组、小课题专项研究团队等都是围绕着“专业成长”的话题开展的,这些常规活动时时引领着老师们且行且思。
不做“低效率的勤奋者”,要做积极的思考者;
从实践中要真知,从钻研中出智慧;
“小题大做”做课题,“因材施教”备学生;
“无用比有用更重要”的思辨性认知,给了忙乱中的老师“拨云见日”的思考方向;
“成功来自精准的勤奋,遗憾来自平庸的忙碌”更是一记警钟,时刻提醒老师们要时时反思所为、及时警醒自己;
“既要低头拉车,更要仰望星空”的观点让老师们乐于接受理论知识,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以致用。
这些理念和思想也逐渐深入到了老师们的日常工作活动中,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成长的指引。

一节课,要谈效率;一次会议,要谈效率;一次谈话、一项活动、一项改革、一项工作都要讲效率。
那么成长要讲效率吗?
当然要讲,否则就是“假成长”。
“假成长”意味着什么?
一个不成长的老师,可能会带来一个“假成长”的班级;一个“不成长”的组长,可能会带来一个“假勤奋”的教研组;一个“不成长”的领导,可能会带一个“貌似很忙碌、实则很乱套”的团队。
“假成长”,是忙中添乱、是庸人自扰、是对凑应付。
一句话,“假成长”就是是自欺欺人。

那么为什么会有“假成长”?
其实来自于懒惰,这种懒惰可能更多的是“思维的懒惰”。懒于思考,人云亦云;懒于反思,半途而废;懒于总结,低效散乱。这种懒惰带来的危害更甚于身体的懒惰。身体懒惰的结果是显性的、外在的、直接的,而思维懒惰的结果是隐蔽的、内在的、间接的。思维懒惰常常伴随着“我很忙、我很累”的外在表象和“很苍白、很凌乱”的思维逻辑。
成长中必然有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对已经拥有落后观念、知识、资源的批判和抛弃,来自于对未知将来的恐惧,来自于接受新观念的“潜在风险”,来自于依赖性的懒惰思维,所以和“假成长”相对的真实成长其实也不难,无非就是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反思、及时总结的习惯,这也是思维勤奋的表现之一。
时下,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思维懒惰的危害——这几乎成了一个分水岭,勤于思考、勇于反思、懂得总结的人,在快速成长;懒于思考、懒于反思、懒于总结的人在飘摇不定。
希望这篇文章,能警醒那些思维懒惰者,尤其是以“忙”为借口拒绝思考的人——这种人的言行可能更具有破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