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思考的习惯,快速高效成长
——在2017-2018学年年轻教师第二次座谈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
今天我们再一次谈论“成长”的话题,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大家正处于职业生涯中快速成长的敏感期、黄金期、定型期,聚焦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家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我们明远的未来。
昨天我看了大家的教案,重点关注了一下大家备课的个性化修改程度。我们就先从教案说起。
首先,我希望大家一定在参考备课大框架、保障基本课型不变的情况下,认真加入适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适合老师自己风格的内容,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进行个性化修改。这是一个创造性加工的过程,是一个思考、总结、提升的过程,更是老师们逐渐成长的过程。
其次,要从内心深处重视教案在教学中的决定性作用,既然备课了,就一定按照备课的思路和流程进行课堂教学,让教案和教学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一定要从根本上杜绝备课和教学分离的情况,这对我们大家十分不好。
再次,我向大家推荐北京小学教案的使用方法,注重教案的“留白”和上课后的“补白”,这才是真正把教案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才能真正把备课当做自己专业成长的“天梯”。有“留白”有补白才能及时反思总结,才会有真正有价值的课堂生成。
对教案的重视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决定了老师们成长的速度和效率。因为修改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独立思考、不断反思、快速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体现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创新的过程。
我们再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我第一次看到这幅图的时候,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就因为图中那一行红色的字“初格阶段老师们一般需要三到五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一辈子停留!”也就是说这些老师的成长——智慧和生命体悟的成长,就停留在这里一辈子。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是在用一成不变的东西在面对一直在变的孩子,并且这样的状态会持续一辈子。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职业生涯中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无限重复“低效率的勤奋者”模式。这对老师自己来说,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老师的成长,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事情,也是学生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促成自己的快速、高效成长呢?读书也好、听课也罢、教研也好、培训也罢,如果缺了一样东西,都不成。什么呢?思考。在这么多种成长的途径当中,唯独思考是最宝贵的。
刚才我说的教案的修改离不了思考,读书离不了思考,教研培训如果没有思考那就成了形式,离开了思考,这些事情做得再多都没用。我这里说的思考,具体来说,其实就是两件事:及时反思(正思)和总结。对于一件事情,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希望大家把这种反思、总结式的思考,锤炼成一种思维习惯。
举两个例子来说思考的重要性。
这两年我们的老师们都在读书,在写文章。但是读书和读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写出来的文章含金量也完全不一样,原因就是有的人善于思考,在读书的时候不是被动地把自己的大脑作为一个需要用书本内容填满的容器,而是当作需要被唤醒和点燃的巨大能量场,那么这些人读书的质量就要高许多,因为他们是带着“思辨”的逻辑读书,有的时候在读的过程中,一个很小的念头,就能构思出一篇很不错的文章。而相反的,那些只知道被书本知识填满大脑的人,读多少书都没有太大的用处。
再比如我们外出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目的是拿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的。在这“拿来”的过程中,不善于思考的人,也是机械地模仿、被动地接受,到最后总是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因为在接受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解决不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就是不进步、不成长的根本原因所在。
关于读书和思考以及接受别人的间接经验或理论,我想跟大家讲一件真实的事情。
前一段时间,我们有很多人在谈论“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个话题,有的人就接受了,有的人就很排斥,各执一词。但是不管你是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总要搞清楚这句话背后所代表的教育理念,然后再下结论,盲目地排外和只靠直觉来判断,都是不可取的。
当时有一位年龄比较大的老师对我说,这怎么行,师道尊严何在?长此以往,这孩子还不上房子揭瓦啊?我理解她的用心,但是我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给她分享了一个读书心得:
我说我最近在读《西游记》,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当观世音菩萨想要跟孙悟空说什么话的时候,就会安排孙悟空驾上筋斗云到天上去;但是观世音菩萨要是想和唐僧说什么话的时候,她就会亲自驾上筋斗云下来。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唐僧不会驾筋斗云。观世音菩萨来到凡间,动摇她在唐僧心目中的地位了吗?不光如此,猪八戒想娶人家高老庄的小姐做夫人,他也要变成人的模样,才去提亲的,到后来“原形毕露”了,不是被撵走了吗?还有当年观世音要到长安寻找得道高僧完成取经大业,是不是也变化成了男僧人的模样,前去探访的?如果她一下去就是观世音菩萨,怎么能找到真正满意的取经人呢?有距离对吧?那么我们再看“老师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和西游记里面的这几个情节有什么关系呢?
那位老师这才恍然大悟:我们做老师的,要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我说是啊,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也要像孙悟空一样,学会七十二般变化,才能真正“因材施教”,收到比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老师一味强调“师道尊严”,高高在上,反而会让学生不尊重我们,因为有距离,就不会有真正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我们再去理解“课堂上要有学生,要有学生的学习过程”诸如此类的理论,是不是就触类旁通了?
所以我们大家要思考问题,没有问题可思考和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思考,是一种成长危机,我们大家一定要提防。我们现在的二十多位老师形成一个活力无限的成长能量场,为我们学校教师团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大家要团结一致,利用团队的优势,扬长避短,求同存异,共同成长,一起进步。遇到问题勤交流、多思考。
我希望大家不仅仅是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明远,而是在自己人生最正确的时间段里,遇到了一群对的人,一起走了一段难忘的成长之路,并且成为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宝贵、最重要、最值得留恋的一段成长之路。
最后请大家记住这篇讲话的题目,这也是我对大家最大的期盼:养成思考的习惯,快速高效成长。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