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向大家提四点建议和希望:
一、专业教学基本功要常抓不懈,以身垂范、模范引领。
比如说读书和练字,比如语文老师的朗诵能力、数学老师的知识体系建设、英语老师的口语和英文朗诵、演讲以及书写能力、其他老师的课堂常规管理体系。
这些事情事关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也直接影响我们的课堂质量,不得不抓,既然不得不抓,就努力做到最好。
二、课堂教学理念转变,这是我们教研组长的绝对硬实力。
多少年来,从课标到各种理念,都把“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观点奉为真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举步维艰。
我们大家要牢固树立一个观点:不关注学生的课堂是没有效率的课堂,没有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现在不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提倡以学生学习为核心,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
前几天我在参加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时候,看到一位语文教育专家同时也是北京小学的校长,他提出一个观点:语文课上要强调“习得”,教重要,学重要,“习”更重要。这个观点在十年前就已经在他们学校落地了,而且有力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成绩的提升。
其实我们很早以前也反复在强调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练习的机会,比如“一课一得”、比如“堂清”,但是落实得还不是很到位。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落实。
我们现在评课,评选赛讲课,也是这样的一个标准,不看课堂上老师有多优秀,要看课堂上学生有多优秀,看课堂效果,看课堂生成,看真正扎实有效的课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用“土”办法一夯到底,用时间磨,这是最没有效率和水平的课,是最容易误人子弟的课。
梦想赛讲课后,我深受启发,写了一篇文章《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各种类型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都学有所获,包括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训练,甚至包括老师,也有所成长,简言之,师生共同成长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大家可以参考。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仅课前要备课,课后要及时反思。昨天一位校长讲到,他们学校的备课,不查你课备得怎么样,查教案有没有“留白”;查你你上课以后,教案上有没有“补白”。留白就是要你不要把课备得太满,要有课堂生成的空间,补白就是要在课后进行反思和修正。这最有利于老师的快速成长。
三、要研究学生,才能在管理上“事半功倍”。
我们的老师都叫累,叫忙,但是真正让我们累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的低效。低效率的工作是阻挠老师成长的绊脚石。
再透彻一点说,让我们忙和累的不是上课下课写教案,而是学生。这就说明,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还是不够的。
这里我阐述一个观点,就是不要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对待一直在变的学生。
我听过一个故事,叫做《一个班主任的三届班会课》。
第一届,班主任问学生:一个人到了一个饭店,点了一桌子的饭,却不吃。你们怎么看?学生说,浪费。班主任继续问学生:一个人到了商场,买了一件豪华的衣服,没有穿,却把它撕成了布条条,你们怎么看?学生说,浪费。班主任继续问学生:有一群孩子,家里花了很多钱,把他们送到一个很好学校,他们却不好好学习,你们怎么看?学生说:老师我们错了,以后好好学习。
第二届,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是:有病、有病、有病
到了第三届,也是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真潮!真牛!有个性。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应是显而易见了。所以,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不成长的父母;没有不好教的学生,只有不成长的老师。这句话不完全对,但是有正确的东西,值得我们深思。
四、学习,只有学习才是成长的“登天梯”。
据我所知,本学期我们的裴晓英主任和杨玉老师,都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自费出去参加了专业课程学习,首先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和弘扬。即使不能出去学习,我们的读书是学习,我们的听课是学习,我们的教研是学习,我们的开会也是学习。
只有学习,才是我们“仰望星空”的资本和基础。关于学习,我想提两点。
一是我们会议室后面黑板上的那句话“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我们要会学习。光有实践没有理论,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提升,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永远只是写在书上的豪言壮语。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在实践中摸索,然后及时总结和反思,最终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但是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缺乏的。“知识是专业的,智慧是通用的。”所谓举一反三、所谓一通百通、所谓触类旁通,讲的都是智慧层面的东西。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堂反思、要认真对待教研,要学会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不是照搬照抄机械学习,而是经过思考和研究以后,灵活的运用,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良好的教研习惯和教研室氛围,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是把学习当工作,之前我们说学习是为了工作,今天我要给大家一个观点:学习本身就是工作。因为工作中不能没有学习,学习是工作天然的组成部分。这首先是一个理念、一个态度、一个姿态、一个认识的问题,脑子里面不这样认为,行动上自然不会这样做。只有头脑里面深以为然了,才会这样去做,坚定不移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