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芽
——读东野圭吾《湖畔》有感
在我读过的众多书籍当中,《湖畔》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对当代社会与家庭最严厉的拷问”,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揭示的主题。
《湖畔》讲述的是四个家庭为了孩子的入学考试,来到湖边别墅进行考前集训。通过对这群“病态”的父母的观察,看到了一群为了孩子顺利升学,不惜牺牲道德操守,掩盖事实、毁尸灭迹。书里表现出的荒谬和扭曲,让我深感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何与学生相处?家长又应该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渐渐地演变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这个学期接了特长班后,就发现班里有这么一位男同学总是有意无意地“刷存在感”,只是这种“刷存在感”有时令人很是无奈。比如同学们都在专心的练习书法时,这位同学总是状况频出,不是碰掉别人的文具盒,就是用笔在别人的本子上乱涂乱画,如果其他同学表现不满,他便恶语相加。我心想,长得眉清目秀、白白净净的,举止怎会如此没有教养呢?根源在哪里呢?当时我立即呵斥了他,他翻着白眼,挑衅的瞪着我。随后没多久,又故伎重演。反复几次,我想:“光来硬的,似乎没有什么效果”,试试其他的办法吧。下课后,我把他的作业本收了上来,那哪里是书法,简直就是木棍排排坐,但就是在这些木棍里,我硬是找出了几个比较满意的字,并用红笔圈了起来。上课时,我有意识表扬了他,他呆呆的望着我似乎在说:焦老师今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心里暗自好笑。同时我又到他班主任那里了解了一些他的家庭情况,他的父母都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不高,平日里夫妻也会无端找茬闹事。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粗暴之极。心情好时给孩子俩钱,心情不好暴揍一顿是常事,家庭闹剧在这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身上轮流上演着……
听到这些,我的内心被狠狠的撞击了一下,我恍然大悟……
就这样,上课时,我在他身旁驻足的时间长了;上课时,叫他参与讨论的次数多了;课后,同他聊天的频率多了。随后的课堂上,我惊喜的发现了他的改变,尽管改变来的微小,来的缓慢,有时他还会“恢复原形”,但我决定了,决不放弃,我就不相信,他这块硬石头里,有天不冒出希望的小芽? |